【两会观察】四年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变迁:从促进到高度警惕 互金探索失败了吗?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7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春寒料峭,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这个初春三月尤其寒冷,寒意并未随时日而消散,反而冰冷日渐日浓。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提到 互联网金融 : 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互联网金融与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同为待 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 。
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强调互联网金融。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为: 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2015年为: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需要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16年是: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从 促进健康发展 到 高度警惕 ,互联网金融走出了一条颇不寻常的路,其背后是野蛮生长下的风险累积。互联网金融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而上述业务中,尤以P2P发展最为疯狂。
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今年是P2P在国内发展的第十年,官方文件于2011年8月第一次出现P2P的概念;2013年,互联网金融最为火热,P2P项目资产几乎覆盖全国,成交规模以几何倍数增长。P2P快速发展,主要缘于数字技术,不仅降低获客成本,也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崭新的可能。但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不断累积。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2 月底,P2P 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 2335 家,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高达3547家,正常运营率仅为39.7%。
2015年,人民银行、工信部、公安部、银监会等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P2P平台被明确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身份;2016年4月,监管机构开始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而专项整治的重心之一就是P2P;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央行、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纷纷联合多部委印发了细分领域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互联网金融行业专项整治将于本月结束。银监会副主席曹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示,互联网金融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行业底数初步摸清,机构异化趋势得到扭转,P2P网贷行业风险整体水平正在下降。目前P2P网贷监管制度框架基本完成。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间隙,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已进入 清理整顿 阶段。
在监管的强势介入下,P2P市场正快速发生变化。预计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今年监管层还将进一步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出台更多具体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洗牌加速。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在《P2P向死而生》一书的序言中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和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到位、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自我约束不到位 背后原因是分业监管格局下的监管缺位以及监管滞后。
所幸,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中 抓好金融体制改革 ,预计未来 分业监管格局下的监管缺位以及监管滞后 现象将有望得到缓解。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认为,互联网金融依靠政策套利是不能生存的,只有依靠好的产品、好的服务才能站得住脚,只要合法合规创新,平台就可以很好地生存。
实际上,2月底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增至8857.76亿元,虽然与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的规模相比不算多,但P2P投资者人数众多,一旦发生风险,影响面较广。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122万亿元;瑞银近期发布的报告估算,2016年底影子银行规模在60万亿-70万亿左右。
北京大学信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文认为, 整 是手段, 治 才是目的,野蛮发展的P2P行业只有经受过 整治 才能实现 健康发展 。随着相关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整与完善,监管机构应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能力将会提高,经过整治后,合法合规经营的P2P平台在具备升级条件和相应资质后,完全有可能转型为综合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风口来了 肖飒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发展,不符合监管的平台将退出市场,而在近年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市场倒逼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已开始大力进入新金融市场,无论在支付、消费金融、直销银行,还是智能投顾、区块链等领域,都取得一定成就。如平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工行的EICBC、百信银行等也取得较大发展。
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风口,也是 BATJ 等互联网机构的机遇。 BATJ 近年大都已在支付、理财保险、消费金融、征信、金融云,甚至网络银行等领域占有相当市场,未来这种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